新闻资讯 News

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 建设淮海经济区“八大中心”

发布时间:2014-04-26 12:46:42  阅读次数:458

三四月的徐州,春花含蕾,草木焕青。街道不算宽,绿化树也和开封的品种差不多。“全力以赴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标语分外醒目,由于和开封纬度相当,又都不是省会城市,在徐州依稀可以看到开封的影子。

这是一座英雄城,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庄严雄伟,纪念塔园林是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畅游园林,行走在苍松翠柏间,仿佛可以听到当年战争的枪炮声、厮杀声。在徐州汉文化景区内展览有兵马俑,只不过是汉代的,比西安的秦兵马俑个头小得多,数目却多得多。古代的、现代的,这些文化遗存诉说着徐州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的厚重历史。

今天,徐州的发展受到江苏省的高度重视,加上徐州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徐州人极强的开拓精神,徐州入围中国经济30强城市,正在被打造成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长江三角洲区域中心城市、徐州都市圈核心城市。

本报采访组3月14日抵达徐州。站在徐州古老的土地上,我们侧耳聆听这座历史上曾经是华夏九州之一的城市的发展足音。

是否是中心城市,要凭实力说话。缺乏政策支持,发展活力难以激活。江苏省委、省政府2008年11月19日出台《关于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意见》,要求省直部门加强政策扶持,力促老工业基地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机遇: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

徐州是一座依煤而立的能源和重工业基地城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徐州老工业基地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进一步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煤炭资源逐渐枯竭,亟须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生态环境欠账较多,采煤塌陷地修复治理任务艰巨;矿区失地农民数量众多,关闭破产矿区,职工生活困难;产业层次偏低,调整转型难度较大;经济实力较弱,中心城市功能提升和县域经济发展任务十分繁重。

江苏省委、省政府意识到徐州发展的困局,于2008年11月19日出台《关于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意见》,明确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明确目标任务,加强政策扶持,扎实有效推进,确保省委、省政府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决策部署顺利实施。

江苏省为徐州制定的目标是:紧紧围绕“加快振兴”这一目标,着力建设“两大中心”、“三大基地”、“四大产业”,即努力把徐州建成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和商贸物流旅游中心,建成以工程机械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基地、能源工业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能源产业、商贸物流旅游业四大主导产业。力争用3年时间,基本解决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导产业发展形成明显优势,产业基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明显增强,使老工业基地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江苏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江苏省出台了加快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政策。一是在全面实施国家增值税转型改革措施的同时,争取比照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有关税收政策,支持徐州的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业、冶金业、采掘业、汽车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加快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二是将总部驻徐州的徐矿集团企业所得税地方分成部分全额返还徐州。徐州经济开发区、徐州工业园区新增地方财政收入省集中部分,比照有关规定予以返还奖励。省有关部门在重大产业项目布局规划、转型项目安排、相关领域专项资金计划等方面,重点向徐州老工业基地产业发展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倾斜,帮助其加快培育接续替代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鼓励和引导国家政策性银行为资源型城市和资源型企业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积极为徐州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支持徐州企业上市、发行债券、扩大创业投资规模。鼓励商业银行采取有效措施,化解老企业债务问题。

巩固徐工集团在全国工程机械行业中的龙头地位,加快徐工集团战略重组和整体上市步伐。支持徐工集团进入载重汽车、发动机生产领域,提高工程机械主机、关键零部件和专用车辆等研发制造水平。支持徐工集团筹建国家级工程机械研发、试验、检测中心,尽快形成国际先进的工程机械研发、制造和人才培养基地,省财政适当给予资金支持。江苏省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专项引导资金优先支持徐工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研发。对徐工集团引进国内外高层次领军人才和省内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所需资金给予重点支持。

帮助徐矿集团申请列入国家国有重点煤矿,享受相关优惠政策。支持徐矿集团在提高本地资源开采水平和安全保障度的同时,加大省外、境外煤炭资源开发力度,将徐矿集团在省外的能源项目列入省际经济协作重点项目。支持徐矿集团培育壮大电力、装备制造、物流、煤化工等接续产业。对徐矿集团产业转型转移,省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江苏省认为,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是一项涉及诸多方面的宏大系统工程。要求省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帮助指导徐州市科学制定振兴老工业基地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抓紧研究出台具体实施意见和配套政策措施,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江苏省下文支持地方发展,在徐州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当年11月21日,徐州市制定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目标任务分解方案,把省定目标分解为52项任务,具体到牵头单位及相关责任单位。如“争取落实省委、省政府给予我市的各项扶持基金”的牵头单位为市财政局,责任单位为市各相关部门。

2009年,徐州工程机械产业率先实现千亿元目标;2010年5月和10月,商贸物流旅游业和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分别超过千亿元;能源产业在经历了 2010年全球光伏产业萧条之后,呈现恢复性增长,在2011年7月超过千亿元。至此,“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提出的四大产业目标全部实现。

2012年,徐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淮海经济区产业、交通、商贸物流、教育、医疗、文化、金融、旅游八大中心的重大决策,以增强徐州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吸纳集聚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

决策:建设淮海经济区“八大中心”

“徐州要把城市功能定位在为淮海经济区17.8万平方公里的1.2亿人提供服务。”徐州市委书记曹新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以此为标准,缺什么、补什么。”

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拓展城市空间,2012年,徐州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建设淮海经济区产业、交通、商贸物流、教育、医疗、文化、金融、旅游“八大中心”的重大决策,举全市之力,高水平建设“八大中心”,以增强徐州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吸纳集聚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

产业中心。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产业附加值,强化优势产业协作配套功能和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力争到“十二五”末,基本形成以装备制造、食品、能源、冶金、建材、煤盐化工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工业体系,六大产业规模均超过千亿元。

交通中心。健全现代交通服务体系,加快实现淮海经济区交通一体化共建共享。到“十二五”末,基本形成以徐州为中心、以淮海经济区为腹地,与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和大陆桥西部地区合理分工、紧密协作的综合性交通枢纽。

商贸物流中心。围绕建设繁荣与繁华的区域性商贸都会,全力打造彭城广场中心商圈、高铁生态商务区核心区、新城区中央活力区等地标性商业中心,建成江苏省重要的商业中心城市和淮海经济区最具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商贸中心城市。

教育中心。打造基础教育优势资源高地、技能型人才培养高地、高等教育集聚高地和教育人才培养高地。力争尽快形成淮海经济区优质教育资源中心、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心、科技研发转化中心和全国大学生创业就业中心。

医疗中心。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完善公共医疗网络,加强重点医学教育基地建设,形成覆盖淮海经济区的技术领先、设施先进、功能完善、协调发展的区域性医疗中心。

文化中心。全面增强文化事业发展活力和文化产业竞争力,实现由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转变,基本建成文化要素集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和文化创新活跃的淮海经济区文化中心城市。

金融中心。完善金融设施和布局规划,优化提升老城区金融集聚效应,加快建设以集聚金融机构总部、新型金融机构和金融业态为重点的新城区金融集聚区,全面提升金融集聚区的服务功能。探索建立辐射淮海经济区的区域性金融机构管理营运中心、金融教育资讯中心、结算中心、财富管理中心和金融后台服务中心。

旅游中心。狠抓大项目带动、大品牌塑造、大产业构建,不断完善具有徐州特色的旅游产业体系。基本建成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长江三角洲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全国知名的旅游会展名城和滨湖沿河旅游目的地。

在“八大中心”建设过程中,徐州市充分发挥规划对建设的引领作用,以重大项目为重要支撑,切实强化要素支持,积极拓展区域合作,力促徐州“八大中心”建设与淮海经济区一体化发展——

推进:谋划到位实施到位

规划建设淮海经济区“八大中心”,是徐州市委、市政府着眼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对加快徐州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巩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龙头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专家学者分析说,此举有利于全市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提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加快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加快构筑新的竞争优势,促进徐州尽快进入国家发达城市行列,巩固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龙头地位,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吸纳集聚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

在“八大中心”建设过程中,徐州市充分发挥规划对建设的引领作用,注重发挥本地优势,充分借鉴先进城市经验,瞄准国内一流标准,以高起点规划保证“八大中心”高水平建设。把各项规划全面纳入城市总体规范范围,与全市“十二五”规划相一致,与周边城市发展规划相衔接,与改善民生的要求相适应,凸显“八大中心”服务发展、服务周边、服务城乡居民的“三服务”功能。同时,注重做好政策对接,重点抓好与中央和省出台政策的配套、衔接和落实,用足、用好支持徐州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

重大项目是“八大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撑,徐州市每年排定一批重大项目将其列入“三重一大”工程。对支撑性、功能性、扩张型大项目,一事一议,优先给予重点扶持。立足“八大中心”各自特点,选准招商方向和重点,不断提高招商引资成效。加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招商力度,加快引进一批龙头型、旗舰型大项目好项目,以重大项目推动“八大中心”建设保持强劲发展势头。

切实强化要素支持,全面落实“四大行动计划”、千百亿工业企业(集团)培育、服务业企业集团培育、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推进制造业分离、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全力支持“八大中心”建设。鼓励各相关部门大胆开展探索性实践,走以改革推进发展、以创新破解瓶颈、以实践探索经验的建设新路。

积极拓展区域合作,完善高层合作机制,在现有淮海经济区地级市与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两个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基础上,建立健全定期互访、信息沟通和项目会商会办制度,一起推进区域一体规划、重大项目策划和建设。拓展区域合作领域,坚持务实操作理念,寻求区域合作共同点和关注点,逐步由交通、旅游一体化合作向商贸物流、产业、教育、文化、金融等领域一体化合作拓展延伸,努力在区域内实现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形成徐州“八大中心”建设与淮海经济区一体化发展互动并进的良好局面。

目前,虽然淮海经济区发展规划尚未上升为国家战略,但是,徐州在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地位及发展水平的超前性是有目共睹的,徐州市勇于谋划、敢于担当的气魄预示着其在经济区的发展中必将担当重任。

2011年,徐州市出台《关于培育营业收入千百亿工业企业(集团)的实施意见(试行)》,努力培育一批拥有核心竞争力强的千百亿元工业企业(集团),推动全市工业经济跨越发展——

工业:实施千百亿工程

如何加快经济总量由小变大、产业层次由低到高的转变?徐州市的思路有过人之处。他们把企业做大做强与争先进位、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相结合,从大企业、大集团发展入手,追求集团发展的综合效应,迅速实现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的突破。

为加快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步伐,努力培育一批超百亿、超千亿大型企业集团,推动全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工业经济争先进位、跨越发展,2011年,徐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培育营业收入千百亿工业企业(集团)的实施意见(试行)》。徐州市的思路是,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高新化,积极引导,精心服务,努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千百亿元工业企业(集团),推动全市工业经济跨越发展。

2010年,徐州市营业收入超亿元企业950家。其中,10亿元以上49家,徐工集团、徐矿集团、维维集团、徐州卷烟厂4家超100亿元,大屯煤电公司、中能硅业、卡特彼勒(徐州)、华润集团4家超50亿元。

徐州市的目标是:“十二五”末,力争实现千亿元企业两家、300亿元企业4家、百亿元企业16家。徐州市根据重点企业发展现状及“十二五”期间技改投入、新上项目、科技创新和兼并重组情况,初步确定重点培育21家超百亿元企业、17家超50亿元企业,享受相关奖励扶持政策。

徐州市建立培育对象动态管理机制,根据企业发展变化、项目进展及招商引资情况,由市千百亿工业企业(集团)培育办公室按年度调整培育对象,统一负责各项优惠扶持政策的兑现和落实。

徐州市制定了相关扶持政策——

一、设立专项扶持资金。从2011年起,市本级设立千百亿工业企业(集团)培育工程专项资金2000万元,各县(市)、区都要设立相应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培育千百亿工业企业(集团)相关奖励和补助。

二、激励企业做大做强。对营业收入首次超100亿元且对地方财政贡献2000万元(含)以上、超300亿元且对地方财政贡献5000万元(含)以上、超1000亿元且对地方财政贡献1亿元(含)以上的企业,在达标当年分别奖励100万元、200万元、500万元。

三、鼓励企业新上高新技术及新兴产业项目。项目报批后直接享受“绿卡”政策,对总投资5亿元、10亿元、20亿元以上单体项目,按照项目备案通知书设计规模建成达产、经审计验收合格后,分别给予100万元、200万元、300万元奖励。

四、鼓励高新技术及新兴产业企业新建园中园。高新技术企业及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及生物技术、环保、新传感网等新兴产业企业自建园中园(块状经济)可使用企业名称命名,园中园(块状经济)企业建设中及建成后3年内新增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的50%,由受益财政奖励给企业,用于项目建设。

五、支持企业兼并重组。重点培育企业在并购、收购、重组过程中涉及存量土地、房产转让的,由有关部门依法变更权属,减免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企业兼并重组后在本市注册经营的企业,新增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的50%,3年内由受益财政奖励企业。

六、鼓励企业加快科技创新。对新认定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省级),以及获得中国专利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企业,分别给予30万元奖励。

七、支持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对新获得国家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省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的企业,分别给予50万元、20万元奖励。

徐州市成立了大企业(集团)培育协调小组,每个重点培育企业由一名市领导挂钩扶持,及时跟踪掌握企业发展情况,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反映的重大问题,如对企业报批、用地、融资、用工、政策资金争取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重点跟踪解决,提供绿色直通车服务。

按照可持续发展要求,徐州市在加大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的同时,谋划战略性新兴产业,提早着手,以使20年后的徐州经济仍然领先,中心地位更加牢固——

转型:培育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我们一直在思考的是:20年以后,徐州拿什么出来跟别人竞争?答案就是要继续向前做大,必须要有新的产业注入和接续。”几年前,徐州市一位市领导在谈到城市发展时这样说。他强调的是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对一座城市来说,要有新的产业注入和接续,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业界一直流传着‘中国光伏看江苏,中国多晶硅看徐州’的说法。江苏中能无论是规模,还是技术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3月14日上午,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王根荣告诉记者。厂区内小桥流水,绿草如茵,银白色的精馏塔高耸,车间内一尘不染,这一切都在告诉人们,这是一家高科技企业。

2006年,协鑫旗下江苏中能硅业落户徐州。几年来,凭借技术、成本、研发等综合优势,江苏中能超越欧美老牌多晶硅企业50年至60年积累,以每年6.5 万吨的高纯多晶硅产能、每公斤17美元以下的全球最低制造成本、全球20%以上的市场份额,一跃成为世界领先的多晶硅原料供应商。目前已建成世界上单体规模最大的多晶硅生产基地,产能跃升至亚洲第一、全球第三。以中能、艾德等企业为龙头,徐州迅速形成从高纯度多晶硅、拉棒、切片、电池板、电池组件到太阳能发电系统完整的产业链,此外以维斯塔斯、蒂森克虏伯等世界500强企业为引领的生物能源、风电制造、清洁技术等特色产业集群也开始显山露水,新能源产业成为徐州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根据国家和省关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工作部署,结合徐州实际,推进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2010年,《徐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导意见》出台。该市将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医药产业、物联网产业、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环保产业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徐州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全市新兴产业发展重大战略和产业扶持政策,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成立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为产业发展提供咨询,加强对规划计划实施的动态监测和分析评估。

此外,根据国家、省相关产业发展规划,立足该市发展现状,超前制定各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定位,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实现产业协同发展,强化规划指导力度,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详细工作方案。

同时,该市积极落实国家和省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优先办理新兴产业项目的核准、备案、土地、环保等相关手续,加快项目实施。支持符合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发行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以及上市公司再融资。将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强的重大项目,纳入全市重点项目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优先给予土地、信贷等支持。

2013年,徐州市新兴产业实现产值37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36%。按照徐州市规划,到2015年,基本建立有利于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投资环境和社会环境;在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物联网、软件与服务外包、环保等新兴产业领域,完善产业链条,形成高端技术优势和规模效应,形成地方特色明显、创新能力突出、梯次推动的新产业群。

徐州之所以成为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徐工集团功不可没。这家由国企改革而来的徐州本土企业成长为千亿元大个头企业,带动了一个产业的发展——

案例:千亿元企业的跨越发展之路

一家企业和一座城市的故事在徐州上演,是徐工集团奠定了徐州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的地位。

徐工集团是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意见》提出的要重点打造的千亿元企业之一。徐工集团原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小国企,却在过去的十多年里迅速成长为一家千亿元的世界级跨国公司,跃居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前五强,更成为中国企业的行业标杆,被央视誉为“大国重器”、“驱动装备业进步的国之砝码”。

经验无以复制,但是徐工集团的发展理念是可学的。徐工集团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3月14日,采访组一行穿行在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徐工筑路机械有限公司、徐州建机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徐工特种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等数十家企业连成一片,几乎占据开发区半壁江山。

徐工集团萌生于中国集团化改革,成立于1989年3月。当时,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全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纷纷陷入亏损困境。与其让一家家老国企在市场大潮中艰难度日,不如把它们集合起来,抱团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徐工集团诞生了,成立时全年的营业收入3.86亿元。

当时徐工集团报表上的资产负债率在90%以上,优质资产不多,资金捉襟见肘,有的困难单位拖欠职工工资几个月甚至一年多,市政府也在研究核心企业徐工重型的破产……

与其干耗不如改革!徐工集团搞了小金库、干部作风、干部住房、使用汽车等“七项专项治理”,开展了用工、人事和工资“三项制度改革”和总部机构改革,砍掉了很多效益不佳的小公司,丢下了上阵的包袱。 徐工集团与卡特彼勒合资,学习并实施了先进的管理模式,形成了一种活跃、高效的经营局面。

徐工集团旗下徐工科技于1996年挂牌上市。2008年实现了徐工机械的整体上市。

紧接着,徐工集团完成了在A股市场50亿元的募资,这对徐工而言是一笔久违的宝贵资金。利用A股募资和集团自筹资金,集团在徐州的六大工程机械主机基地、在德国的欧洲研究中心及世界各区域的六大KD工厂相继投产运营。

2011年,徐工集团开启新一轮改革,核心是事业部制改革,即是实施“大船变舰队”的全新发展模式,实现徐工集团的结构调整、战略优化和转型升级。如今,徐工集团的事业部制改革已经小有收获。移动式起重机已经做到全球第一,以此为基础的起重机械事业部一大带动众小,将履带吊、塔吊做到了国内第一和前三。

徐工集团的国际化视野提高了该集团的国际竞争力。2011年以来,徐工集团接连并购荷兰AMCA公司、德国FT公司和施维英公司,直接增加海外年收入约10亿美元。世界工程机械产业一直被欧洲、美国、日本等地企业主宰的历史被徐工集团一举打破。

徐工集团的研发力度是强大的,每年研发投入的比重都在全年销售收入的5%以上。徐工集团拥有总投资10亿元的徐州工程机械研究院为龙头的国际一流研发大平台,并在德国、巴西等设有海外研发中心。拥有一支4000多人专门从事产品研发、工艺研究的技术队伍。徐工集团累计获得国家有效授权专利1582项,其中有效发明专利突破百项,并主持或参与起草了近百项国家和行业标准。

徐工集团的产品经过十几年的突破性创新和发展,主导产品销量创造了两个全球第一、12个全国第一,汽车起重机销量已连续9年世界第一,大吨位压路机销量连续3年世界第一;平地机、摊铺机、高空消防车等9类主机和液压油缸、回转支承、驱动桥等3类核心零部件全面替代进口,全国销量第一。

创新、改革成就了今日徐工。2003年,徐工集团实现了规模超过100亿元,成为行业首个“百亿集团”,仅用10年时间,2012年徐工集团就实现了千亿元跨越。徐工集团目前居世界工程机械行业第5位、中国500强企业第122位、中国制造业500强第4位,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规模最大、产品品种与系列最齐全、最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版权所有:徐州恒瑞回转支承有限公司|回转支承,转盘轴承厂家 苏ICP备17002296号-1 技术支持:汉歌网络
地址:中国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群英工业园  电话:0516-85854366,0516-85854766  传真:0516-85559023  邮箱:xzhengrui@126.com